【重磅】吴非:不让一人向隅而泣!
今天推送全国著名杂文家、语文教育专家王栋生先生(笔名吴非)的近作。这是一篇值得所有教师细心品读的深度好文,字字句句说到情怀君心坎上去了。王先生旗帜鲜明地提醒人们,一定要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人。文章末尾写道:“一个成天唉声叹气翻看学生成绩册的教师,一个因学生家庭背景而生出势利眼的教师,一个只知道鼓励学生‘拼搏’追求‘成功’的教师,他的表情、眼神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噩梦。”真是力透纸背,掷地有声!警醒那些势利的教师检视自身,叩问良心,拷问师德。咱们身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生命尊严和身心成长是至高无上的,比教师个人名利重要得多!
学校和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校园里快乐学习,愉快生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平衡协调发展。情怀君认为,学校是否成为大多数学生向往的乐园,是检验一所学校成败的最重要指标。课堂是否成为大多数学生向往的乐园,是检验一个教师能力与境界的最重要指标。孩子们像盼望过节一样盼望上学、盼望上您的课,您这个校长或教师就成功了。情怀君近些年的实践表明,学生快乐了,其考分通常会非常好,至少为中上水平;学生不快乐,其考分通常也不会好,即使偶尔考得好,也与你不快乐的教育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若你实施快乐教育,考分很可能更好。我现在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快乐,然后去抓分数;抓分数也讲方法,绝不压服学生,也尽量不为难学生;宁可分数低点,也让学生受到尊重,师生相处融洽。说话做事尽可能考虑到每一个人的感受,只要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开心,即使不是我的言行导致的,我都会难过。咱们做不到帮助每一个人,但必须努力做到不伤害任何人。在此重申我的一个观点:那种以伤害学生尊严或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抓出来的分数不仅不值得荣耀,而且是可耻的。(深圳高级中学 黄元华 微信:hyh7261917;QQ:2603126632)
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性格,一千种特殊性,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们,教师该怎么教?
王栋生老师认为,一个好老师,根本上是一个有智慧、有原则的大写的人;一个好老师,要有“人的教育”观念,教学生做正直的人。
上课间隙,有时我会想:学生这会儿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后来我知道,学生和我一样,也在想老师在想什么以及他为什么那样想。
作为任课教师,我并不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就算完成任务。
当年我们总把学生当作“可塑性很强”的群体,谁承想,几十年间社会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会出现那么多预料不到的状况!
学生群体不再那么“单纯”,家庭教育背景变得复杂。教师不能选择教育对象,也因此对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育原则,同时必须是更有智慧的人,他对学生不能再用单一的教育法,他的教育教学要兼顾有不同背景与个性的人。
不同的家庭背景与境遇对学生的人格、性格可能造成影响。学生到了学校,教育就得发生作用。如果要用相对公平、统一的尺度衡量学生并实施教育,我认为未必是考试成绩,而是个人文明修养,因为这涉及他在未来能否“立于世”。
我长期在高中教学,面对的学生,年龄段在15岁至18岁。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很多教师也是独生子女,很有意思。
考试制度稳定,不讲“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没有了“阶级”“阶层”的标签,“背景”淡化,特权受到一定的遏制,人的“文化差异”也就显现出来。家长的教育观比较乱,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也会跟着乱,这就会呈现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
但是,教师不能乱。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原则不能变,方法则要应时而化。
最重要的教育观,是“人的教育”。教师眼中如果没有“人”,面对复杂的班级状态,肯定束手无策,他的教育教学也必然乱成一团。
教师眼中有“人”,富有人道精神,面对学生时,他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和习惯养成,少犯错误。
目前社会最为敏感的平等诉求,学校和教师都不可等闲视之。中国的文化积淀,有不少落后的因子埋藏在教育中,人分三六九等,官民之别,贫富之别,一直存在(否则中国文化不至于把“有教无类”当作不得了的原则),直到当下,仍然存在落后的“城乡之别”。
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即使政府有应对措施,但生活条件差,在校遭遇歧视,也会影响成长。
我在江浦区五里村行知苑小学,听老校长杨瑞清和同事们讲述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事,很感动也很难过。那些冬天里没鞋袜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地方离南京繁华中心只有十几公里。
怎样保护学生的自尊,怎样减少他们内心的纠结,往往不是靠教师慷慨解囊就能解决的。此类事宜细不宜粗,能不能说服班级节俭办事,减少活动开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想到别人的难处;能不能提请学校制订由班主任掌握的资助或减免名单,形成制度,等等。
无论如何,不让一人向隅而泣。不知为什么,教室里只要有一个学生郁郁寡欢,我就觉得自己的课上不好。
不久前某杂志微信刊出我的旧文,内中提及劝教师上课不要用“寡妇”这个词,防止心理敏感的孩子受伤。有读者困惑:诸如此类的事很多,教师一一关照,课怎么上?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心里有学生,办法有的是。
比如,民间轻慢信仰与风俗的俚语,政治运动留下的伤痕,家庭不幸的记忆,个人遭遇过的挫折,等等,都可能给心灵敏感的学生造成痛苦。教师上课说话,能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吗?教师博大的胸襟充满仁爱,装得下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心,就能装得下世界。
教师帮助学生,是职责,不能要求学生报“恩”。
曾有学生在随笔中提到“父亲又失业了”,我托班主任悄悄地帮了他几回,学生考上大学后来信感谢,说其实知道是老师帮他的。我没回信。
这个学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我把喜讯告诉同事时,办公室所有老师都欣慰不已(我很看重同事的这种情感)。一个家庭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比这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在信中说:老师,我知道怎样报答社会。——这就对了,教师无论如何不要把学生当作“私产”,否则教育的性质就变了。
我和一些有过各种困难的学生成了对话者。我们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我不试图“改变”他们,我努力去想他们选择的合理性。我认为,总体而言,学生还是向往美好人间,向往真善美的,这或许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姿态和价值追求。教师境界不高,学生的困惑会变多;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学生因此学会混世,老师是个乡愿,在他的影响下,学生群体会庸俗化、社会化。
虽然一直在一所学校工作,所带的班级也有不少差异。1987年我带南大少年预备班,学生年幼,多数来自农村,为了让他们熟悉南京,星期天我常带他们外出参观、游玩。
有次在博物院大厅,正向他们讲解,有个学生大声往地上吐了痰,我没出声,蹲下,用手帕擦去地上的痰,悄悄扔进垃圾箱,然后低声对大家说:这是城市,要注意;你们以后都会是知识分子的,不能随地吐痰。我在做这件事时,没抬头,是不想让那位同学难堪。我想的是:他肯定明白了,他们以后想吐痰时能记起我说的话。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也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困难,“教师的样子”最重要。我认为,只要教师有原则、守常识,任何复杂的问题都不难解决;作为教师,处置问题不能偏向任何群体。做一件事,会不会引发负面影响,会不会留下不良后果,要有预估。
如时下非常流行的“成绩排名次”,对学生的伤害是长期的。有班主任把“名次榜”公然贴在教室讲台边——这种事做了,还有什么错事不敢做?有两位任课教师见到班主任在教室张贴测验名次,先是耐心劝说,劝说他取下之后,再告知校方,建议重申校规,以绝效尤——宁可得罪同事,也不违背教育原则,这才是对学生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学校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人”。
学生毕业多年后打电话邀请我聚会,但没留姓名,自称“当年我在班上成绩不行,老师不一定记得我”。我回电严厉批评,告诉她:整个班的语文是我教的,你这样说话,不像是我的学生,我从没以成绩论人,你的话让我生气——教育要教会自由平等、自尊自强,学生毕业多年,仍没从“成绩”阴影中走出来,这就是说,我的教育任务没有完成。我因之感到沮丧。
无论学生之间存在何种差异——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志趣爱好,等等,都可以忽略,但在一间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成为文明人。
学生有教养,“融合”就不是困难。学生友爱,是人生幸事,教师为什么要说“重友情也要重视成绩”?(小学生家长要求孩子“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也是很混账的话。)应试教育鼓吹“竞争”,同窗友情变得淡漠。
有次进教室,看到有课桌空着,记起这张课桌昨天也是空着的,于是有所不安,问:“他怎么没来?”周围几个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愤怒,发了火:同在一个班,邻桌两天没来,竟然无人关注,这是什么“集体”?这个班有二十多个“三好生”,高一时评上“文明班级”,学生竞选班委颇有豪言壮语,怎么会说一套做一套?
那天我严厉批评了半节课,事后听闻有家长到校长那里去投诉老师训学生。他投诉,我不在乎,我在意的是我教的学生是不是正常人!学生如此冷漠,教师为什么不能生气?孔子遇上这种事,也会生气的。
教师的职业,要求他眼中看到的是“人”“生命”,而非尊卑贵贱的等级标签。在教室里,我常想,我面对的人,在未来要成为劳动者,要成为父亲母亲,他们要组成“社会”,他们要担负建设新的文明的责任。
因此在这个年龄段,教育要培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良好习惯。他的灵魂中应当有这样一些元素:人、人性、生命、仁爱、友情、善良、正直、诚实、坦白……有这样的品格和修养,当他们站立在社会时,就能有公民姿态,有担当。如果我们容忍向青少年灌输“我死之后任凭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的人生观,必将给自己留下无尽的职业耻辱。
我希望教过的学生能“走得出去”,“站直了做人”,否则我的工作没有价值。我最怕学生变得庸俗猥琐,我常告诫学生:“你有许多自由,但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的。”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价值观出错,有可能无所忌惮地做坏事。
1996届毕业典礼上,全体高三教师致辞,大家让我第一个讲(也许他们认为语文教师肯定最能讲),我只说了四个字:“做个好人”。不久前这一届有个班纪念毕业20周年,有学生发言,说一直记得老师的“做个好人”。我说:“看来,至少到目前你仍然还是好人。”大家都笑了。“做个好人”,容易吗?不容易,但也不难。
基础教育就是“打底子”,在这个年龄段,文明教养是一点点地聚合的,教师不能大意。学生不敢奢望教师个个都是指路明灯,至少他能找到值得尊敬的教师,有人格魅力,有智慧,有办法的人,让他不至于蒙受屈辱。
我在教学中想过,规训重要,比规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姿态和情感。引导不同环境背景的学生成长,还要注意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教育要培养优雅而有趣味的人,一个群体能关注自我品质,能够追求生活趣味,那么,“文明”就能成为共同追求。教师本人也应当是优雅而有趣味的人,我们社会太缺少这样的人群了。
一个成天唉声叹气翻看学生成绩册的教师,一个因学生家庭背景而生出势利眼的教师,一个只知道鼓励学生“拼搏”追求“成功”的教师,他的表情、眼神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噩梦。
END
培 养 目 标
新网师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深入持久的努力,帮助学员达成如下目标:
1.达到高度的职业认同。能消除职业倦怠,热爱教育,热爱生活,懂得积极调适,勤于教育创造。
2.实现完整的专业发展。能养成深度阅读能力,准确理解新教育理念,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不断反思和提升自我。
3.拥有幸福的教育实践。能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新教育相关理念与课程,进而设计相关课程,成为勇于探索、乐于践行的新教育实验者。
(作者自负文责。欢迎转载,但须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吴非,原名王栋生,笔名吴非,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教育参考-吴非视线》,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点击下面蓝字 欣赏更多美文
2. 吴非:傻瓜才拼命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教师枕边书”
↓↓↓
长按此二维码 识别关注本号
分享更多美文
依托单位
深圳黄元华名师工作室
有意合作者请联系“情怀君家园”园长
黄元华主编
微信:hyh7261917,QQ:2603126632
投稿请发至邮箱:2603126632@qq.com
“情怀君家园”宣言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
总有一些事让人不忍放弃,相携坚持,
总有一群人胸怀理想,心忧天下。
精诚合作,互助共进。
天下兴亡,你我责任。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感恩有您,情怀永存!
本号才开办四个多月,就已经深受国内外近百万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喜爱,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次数(含被转载后的)早已突破5000大关!院士、作家、博导、名师等众多专家纷纷赐稿!本号常年恭候各界朋友惠赐与教育相关的大作,投稿邮箱:2603126632@qq.com。有您相伴的日子,情怀君倍感温暖,步履更加坚实,意志更加坚定,胸怀更加博大,目光更加高远!